苏联解体后,那些曾经属于苏联版图的国家都不得不面对过去遗留下来的各种麻烦。在沙皇俄国和苏联的统治下,俄语几乎成了这些地方老百姓的通用语言。
长期以来,多个国家一直在推行“去俄语”政策,但真正取得成效的并不多,大多数国家都陷入了尴尬境地,哈萨克斯坦就是其中之一。
【哈萨克斯坦的语言形成与变化】
哈萨克斯坦早期并没有发展出独特的本族语言,而是长期依赖其他民族的语言进行交流,先后采用过突厥语和伊朗语作为主要沟通工具。
到了744年,回鹘汗国战胜了突厥帝国,完全掌控了哈萨克斯坦地区,这使得回鹘语成为了当地哈萨克人的主要使用语言。
在八世纪中叶,随着阿拉伯人的到来,哈萨克人开始广泛使用阿拉伯语和阿拉伯文字作为主要的书写和交流工具。
由于政治和宗教因素的推动,阿拉伯语在哈萨克人当中占据了主要地位。哈萨克人的语言经历了持续演变,这也反映了这个民族长期受外族统治的历史进程。
在13世纪之前,哈萨克人并没有自己的文字系统。直到那个时期,他们才在阿拉伯文字的基础上创造出了察合台文,这成为了哈萨克人第一种正式使用的文字。
在1456年哈萨克汗国成立的时候,官方文书和文学作品使用的是察合台文,而老百姓之间流传的故事和歌谣则继续用古老的突厥语讲述。
政府和老百姓使用的文字完全不同,交流起来特别费劲。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19世纪中叶才改变,那时哈萨克语的现代文学语言基本定型了。
【沙皇俄国时期,俄语在哈萨克斯坦落地生根】
早在1600年代,哈萨克斯坦和俄罗斯之间的纷争就已初现端倪,双方在语言问题上的矛盾也随之产生。
19世纪60年代,沙俄完全控制了哈萨克斯坦,随即实施了一项移民计划,将大批俄罗斯人安置到哈萨克草原上。
沙俄为了加强对哈萨克斯坦的控制,采取了强制推行俄语的措施,将其确立为“必须使用的官方语言”,并实施了一系列旨在同化当地语言的政策。
沙俄当局开始限制哈萨克人讲自己的母语,在当地开设俄语学校,推广俄语教学,大力传播俄罗斯的文化习俗。
早在18世纪末,也就是叶卡捷琳娜二世当政的时候,俄罗斯就开始招收哈萨克贵族的孩子,让他们学习俄语。
不久后,奥伦堡建起了沙俄政府开设的首所哈萨克儿童学校。随着时间的推移,哈萨克斯坦的教育体系慢慢向俄罗斯模式靠拢,俄罗斯文化也逐渐占据了主导地位。
在哈萨克斯坦,俄语的普及虽然带有强制色彩,但也带来了不少好处。一些哈萨克斯坦的知识分子通过俄语了解了俄罗斯的先进文化,并借助俄语这一工具拓宽了对世界的认知。
哈萨克斯坦引入资本主义制度后,催生了一批知识阶层,培养出高级知识分子群体,同时显著提升了哈萨克族人的民族认同感。
【苏联时期,俄语在哈萨克斯坦的长足发展】
随着时间的推移,哈萨克斯坦与俄罗斯及俄语的关系变得愈发复杂。在十月革命之前,俄国的知识分子们就曾反对沙皇政府推行的强制使用俄语的政策,而列宁则坚定地支持各种语言应享有平等地位。
刚刚建立的苏维埃政府取消了俄语的独有优势,维护了各个民族的利益,并积极推动联邦内各民族使用自己的母语。
哈萨克斯坦官方随即发布了一项关于语言使用的新规定。根据这项政策,今后在政府文件书写时,既可以采用俄语,也可以使用哈萨克语,两种语言具有同等效力。这意味着官方文书将实现双语化操作,俄语和哈萨克语都可以作为正式文本的书写语言。
哈萨克斯坦也有了自己的报纸,其中最有名的《火星报》就是用哈萨克语出版的。
哈萨克斯坦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一场大规模的识字运动,既用哈萨克语授课,也用俄语教学。然而,在推进过程中,新的问题却不断涌现。
哈萨克语由于发展基础薄弱,相关教材和师资严重不足。因此,俄语教材和俄语教师大量进入哈萨克斯坦的各个学校,填补了这一空缺。
俄语在哈萨克斯坦普及教育的过程中功不可没。不少哈萨克族同胞正是借助俄语的学习,摆脱了不识字的困境。
哈萨克斯坦的俄语教育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当地多所知名高校,如国立阿拜大学和哈萨克新闻大学等,都选择使用俄语作为主要教学语言。
哈萨克语的生存空间本就狭窄,没想到接下来还遭遇了更艰难的困境。到了30年代中期,苏联政府的态度越来越强硬,原本提倡的“各民族语言平等”政策被抛弃,转而开始强制推广俄语。
俄语被定为各加盟共和国的正式语言和日常交流语言。根据苏联政府的政策,哈萨克斯坦的每一所学校都被要求开设俄语课程。
此外,哈萨克斯坦非常重视语言教育,从小学一年级起,孩子们就要开始学习俄语。
更糟糕的是,哈萨克语在中小学和大学里越来越少见了。结果,哈萨克斯坦不得不全力推行俄语,自己的母语和民族学校却越来越不受重视。
【艰难的又漫长的“去俄语化”】
为什么摆脱俄语的影响如此困难?原因在于俄语早已深深融入哈萨克斯坦的文化根基,即便苏联解体、哈萨克斯坦获得独立后,俄语在当地依然保持着强大的生命力。
两个民族在文字上有紧密联系。苏联时代,现代哈萨克文采用了斯拉夫语的西里尔字母,形成了“俄化”的哈萨克文体系。
哈萨克语和俄语之间的渊源,就像是一根掰不断的藤蔓,彼此紧密相连。
哈萨克斯坦推行“去俄语化”之所以困难重重,一个重要因素是讲俄语的人实在太多。在这个国家,哈萨克族人口还不到总人口的一半,而俄罗斯族却占据了多数。
经过长期普及,俄语在哈萨克斯坦已成为主流语言,七成国民日常生活中普遍使用俄语进行沟通。
哈萨克斯坦的经济结构还不完善,在与其他国家尤其是俄罗斯进行经贸往来时,主要依靠俄语沟通。这种现状使得哈萨克语的地位逐渐被弱化。
哈萨克斯坦官方清楚认识到这一挑战的重要性,他们决心强化民族文化认同,恢复传统文字使用,并坚定不移地推进减少俄语影响的政策。
举个例子,哈萨克斯坦政府决定将首都从人口密集的阿拉木图迁往新建的城市阿斯塔纳。
哈萨克斯坦取消了公民同时持有本国和俄罗斯护照的政策;政府支持俄罗斯族裔返回祖籍国定居;同时积极推动民众在日常生活中更多地使用哈萨克语进行对话、互动以及文学创作等活动。
哈萨克斯坦通过一系列减少俄罗斯文化影响的政策,显著改变了国内的民族构成。如今,该国俄罗斯族人口大幅减少,而哈萨克族人口则明显增加。
这一趋势表明,如今说俄语的人明显减少了。与此同时,哈萨克语重新焕发活力,地位不断提升,成功取代俄语成为官方语言。
【倍感尴尬的改革势态】
一开始,哈萨克斯坦在“去俄语化”方面采取了相对温和的做法。政府担心如果动作太大,可能会挑起民族冲突、引发社会动荡,同时也会破坏与俄罗斯的友好关系。尽管如此,这一政策带来的转变还是显而易见的。
哈萨克斯坦的"去俄语化"进程已经势不可挡,如同历史洪流滚滚向前。经过长期努力,这个国家原本浓厚的俄罗斯文化色彩正逐渐褪去。曾经的首都阿拉木图,如今已经看不到太多俄罗斯风格的痕迹了。
哈萨克斯坦一直在推行减少俄语使用的政策,但这么多年来,改革进展并不顺利。俄语的影响力依然根深蒂固,而哈萨克语的发展也始终处于不稳定状态,时而进步,时而停滞。
2006年,哈萨克斯坦效仿土耳其凯末尔时代的做法,开始用拉丁字母来书写哈萨克语,并积极推动这项改革。但结果并不理想,新文字的普及遇到了不少困难。
今年,哈萨克斯坦政府出台了一项新规定,小学一年级的学生可以只学习哈萨克语,不再强制要求学习俄语。这是不是意味着当地教育政策正在向好的方向转变呢?
哈萨克斯坦推行的一系列语言政策,不仅强化了国家的民族认同感,还提升了民众的自豪情绪,这些措施对哈萨克斯坦文化的持续繁荣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实际情况是,俄语在哈萨克斯坦已经使用了很多年,很难完全消失。再加上哈萨克斯坦和俄罗斯关系紧密,从经济角度看,哈萨克斯坦也确实离不开俄语。
从长远来看,哈萨克斯坦走哈语和俄语并行的双语发展道路,应该是最适合本国实际情况的选择。
参考来源:
哈萨克斯坦计划改革文字系统,总统表示此举有助于国际化。环球网2017年11月2日凌晨报道,该国正着手调整本国文字体系,旨在减少俄语影响,更好地融入国际社会。
《哈萨克斯坦 | 最常用的语言并非哈萨克语,你猜对了吗?》中国世界语新闻网2024年7月4日09:58
